最近电影中能让我提起兴趣的就只有《地心引力》了,而且我也有幸在上个月底在在电影院欣赏了其3D版。其实这篇文章本应该在上个月就应该写的,只是因为身体上和学业上的原因推迟到了现在。不管怎么说,这部影片还是很值得去看的。当然本人并非专业影评,仅是个人对影片的见解,有所偏颇还请指正。
地心之引力
这部影片的剧情实际上很简单,主要讲述了女主角Ryan作为任务专家进入太空维修哈勃望远镜,然而俄罗斯发射的导弹在摧毁卫星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以高速向执行任务的主角们,摧毁了他们的航天飞机,主角们成了唯一的幸存者,致使男女主角成了太空中的流浪者。他们通过喷气背包行进到了ISS(国际空间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男主角Matt牺牲了自己,让女主角进入了此时已经废弃的ISS。然而ISS的火灾、联盟飞船的故障、语言的障碍,使得Ryan甚至想到结束生命,然而Matt的幻象却使得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并最终借助中国的天宫一号以及神舟飞船返回了地球。
首先,这部影片给人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空的失重环境所营造的无所依靠的漂浮感以及压抑感。影片配合3D的效果,成功的营造出了这样的氛围下人在太空中的无助。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极大震撼。影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十分真实细致,包括主角在太空中的恐惧与无助、绝境逢生的勇气和意志。影片的确能带给人一定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思考。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太空。而太空中的环境完全不同于地上,这里没有上下左右的区分,没有了东西南北的概念。同时太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太空几乎是一片死寂。而影片的配乐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并且音乐在某时刻突然的收束,更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窒息感。人物的形象则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示。
影片对太空的美景也做了描绘,展现了从太空中看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以及太空的美景。
其次,影片中一大特色就是飞行器。从美国的航天飞机到ISS,从联盟号到天宫和神舟号。当然,这少不了特效的帮助。在美国的航天飞机的项目停止后,目前的载人飞行飞船主要是俄罗斯的联盟和中国的神舟。而剧情中借助中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的创意,以及影片中出现的熟悉的中国汉字,也确实增加了亲切之感。对于中国元素的出现,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觉得,无论如何这都证明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是受到世界认可的。
每一部科幻电影,都会有人去分析其科学性。当然,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也被人吐槽很不科学。首先是航天器的轨道问题。ISS的轨道是近地点347 公里、远地点360 公里的轨道。哈勃望远镜的轨道却是589 千米。然而影片中的主角居然仅靠喷气背包就完成了转移。要知道一般的喷气背包仅仅只有几十米/秒的Delta V。退一步说,望远镜就算不是哈勃,也不可能处于这样的低轨道。其次是碎片的问题,既然是导弹轰炸形成的碎片,还有着极高的速度,那么碎片就不可能以高速经过他们航天器所在的轨道。将万有引力公式带入向心力公式,由 \(F=G\frac{Mm}{r^{2}}=m\frac{v^{2}}{r}\),解得\(v=\sqrt{\frac{GM}{r}}\),由此可知,在距离地心确定距离上的圆形轨道具有确定的速度,椭圆轨道速度更大。但是像这种沿着轨道砸过来的却不太符合实际。但是,科学上的错误并不能掩盖影片的艺术魅力。
这里也简单地介绍一下失重。失重状态实际上是指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完全作为物体绕地球旋转的向心力,在表观上表现为物体好像不受重力从而漂浮。而且由于太空中几乎没有阻力,当一个运动状态建立后,基本就会满足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一直运动下去。所以,在太空中进行出舱活动,宇航员要么会背上喷气背包进行动力行走,要么会绑上绳索,防止出现宇航员飘走成为太空垃圾。
太空是人类永远的向往
苏联的火箭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星空的神秘总是有一种向往之情。当你仰望夜空的时候,你会感到它的深邃,你会感到它的浩渺,你会觉得自己在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我们只不过是星尘。当那星星发出的光子,跨越了数百甚至数千光年的宇宙空间,在你的视网膜上激起一丝光亮时,你是否会想到你是宇宙的一部分。正因为这种好奇,人类踏上了对宇宙的探索征程。然而,探索的路上必然充满荆棘。正如这部影片所描述的一样,人类在宇宙中,仅仅是沧海一粟。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上,还有更多的困难。但是这抵挡不住人类的太空的探索的热情。因为我们是太空的一部分,我们想对我们存在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本能。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是一部很不错的科幻电影,值得去电影院观看。
一开始是想去看的,但是没时间。现在有时间了发现档期已经过了北京常去的几个影院都不再放映了
待会也去看看
催更来了。
最近正在期末,比较忙,电脑基本没机会碰。预计下周末更新吧。